坛主:新教育工作室主任 郑学春 嘉宾:校长 王晨阳 专家:原郑州一中生物高级教师、国家级生物竞赛优秀辅导员 罗凌云 原郑州市十九中特级语文教师、省级文明教师、郑州市模范班主任、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许银虎 原郑州一中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中学英语特级教师,郑州市外语协 会理事,郑州市教育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 张乃力 新教育:高考像座独木桥,人多桥窄,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从桥上“掉下来”,“掉下来”的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王晨阳: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和向高等学府输送合格新生的必要途径,从失败教训中寻找成功的捷径,是研究高考现象的重要话题。
每年高考后,名落孙山的考生都有着不同的教训。根据我们多年调查总结,高考失利大致可以分为“明因”、“失常”、“突发”、“无明”四种类型。
“明因”是由于心理、方法、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所致,或者由于家庭、外界、消极等因素造成;“失常”和“突发”则是指那些优秀考生考场失误或因突发事件所引起的;“无明”类型的落榜生就要对其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调查,并对其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与积累进行研究,从而界定出“隐形杀手”的危害。当然,还有一种类型是因报考志愿不当而失利。
罗凌云:学习方法不当也是落榜原因之一,尤其在最后一段时间,考生更要注重学习方法。这也有几种类型。首先,学习无计划型。这些学生学习计划性不强,时间分配不科学,学习盲目,心中无数,对教材内容,哪儿会哪儿不会,会多少,哪些是自己缺漏的部分不清楚,对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教学走,忙于应付。
其次,学习无方法型。这些学生表现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课堂中,听课效果差,主要学习时间没抓住;课后复习中,不注意课本的阅读、思考和研究,造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到位;做题时缺乏对题目包含的知识、概念的分析与思考,结果是题目做得很多而效果不好;学习中不注意能力的培养等。
此外,冲刺过早也不可取,过早地进入高度紧张状态,不仅导致过度疲劳,而且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效率不高。 新教育:心理问题也是造成考生失利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专家怎么看?
张乃力:高考是学生整体素质的较量,好的成绩不仅来源于考生知识功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取决于其有一个良好心态。“考分不能定终生”,考生对自己的期望太高反而会成为包袱;而期望太低则又容易缺乏学习动力。另外,由于性格上的差异,有的考生越是担心失败就越是给自己增加压力,反而抑制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的考生排斥老师、家长的帮助,结果造成失败;有的考生意志薄弱,稍遇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高考失利。
许银虎:学生高考成绩不佳,还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家庭影响密切相关。譬如学习中不能正确看待识记和理解的关系,文科生多以死记硬背见长而在分析理解上欠缺,理科生则常注重理解而忽视识记,文理考生皆因不能使二者相辅相成而成绩平平。课堂上不知抓住要点做好笔记,造成即使颇有把握的题写在卷面上也得分寥寥。再如平日里学得的知识点未能穿成线、连成面,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地。
至于家庭影响,家长若能与孩子在心理上沟通、感情上关怀、精神上鼓励,充分激发其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自制力,使孩子轻装上阵,那么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和骄人的成绩。 新教育:对于复读生参加高考有什么建议?
王晨阳:选择复读,是追求人生的一次“重塑”。在“二测”后至黄金周冲刺之时,同学们一定要紧跟老师的复习方案,做到查漏补缺、知识回归;综合训练,提高能力;做好中档题,考好小综合。
不到两个月就要上考场了,希望同学们一鼓作气、旗开得胜!
|